[9] 事实上,由于利他主义在某种意义上乃是一种假设性的原则,它陈述的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将会影响到他人的利益,他就有理由去做利他的事,即使某人相信不存在任何他人,他也可能会接受这一原则。如果他真的不相信他人的真实存在,他也会相信下述意义上其他个人的实在性,即他会把他自己看做是一种类型的个体,而在这一个体类型中,可能还会有其他物种的个体,同他一样真实地存在着。这种趋向那些可能的其他存在者的假设性利他主义的根源,就是使他相信他人之可能性的他自己的概念与他自己的自利关切之间的联系。
《必朽的问题》(1979)(节选)
道德运气
康德认为好运和厄运既不应该影响我们对于一个人以及他的行为的道德判断,也不应该影响他对自身的道德评价。
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产生的或达到的事物而为善,也不因它获得某种既定结果的适当性而为善,它之所以为善仅仅是因为它的意愿,即它就是善本身。并且,就它自身而言,它尊贵无比,高于为了满足一种爱好而产生的任何事物,甚至一切爱好的总和。即便是由于一种特别不幸的命运或是由于继母般无情的自然界的吝啬给予而发生这样的事,这种善良意志应该完全缺乏力量去达到它的意图;如果甚至连最大的努力也不能获得任何结果,如果这里剩下的仅仅是善良意志(不是作为一个纯粹愿望,而是作为用尽了我们力量的所有手段),它仍将像一颗宝石,闪闪发光,正如某些东西自身就具有全部价值一样。有用性或无用性既不能减少也不能增加这种价值。[1]